后街男孩中国歌迷会.DNA.2019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2|回复: 2

[推荐]我的听音历程之媒体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5 0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虽然我现在不怎么关注媒体了,但毕竟媒体在我听音乐的过程中也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写一篇流水账来记录曾经对我有过影响的媒体,主要是说说影响过我的电台音乐节目和音乐杂志。就让这篇东西起个备忘录的作用吧。
有两个电台节目在我的记忆里有着深刻印象。第一个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点播音乐”,第二个是北京音乐台的“新音乐杂志”。从大约1990年起,当时还在主听港台音乐的我每天中午都会听“点播音乐”这个半小时长的节目,凑巧的是在1992年我开始改听摇滚乐的时候,“点播音乐”也开始转变,我最早听到唐朝的“梦回唐朝”、“太阳”就是1992年暑假在这儿,那时比唐朝首张专辑的出版早了大约半年(这张专辑是在1992年12月出版的)。1992年下半年,“点播音乐”在晚上新增了一个栏目“环球音乐公告牌”,这个新栏目每周有两版,一版是介绍billboard排行榜,另一版专题介绍欧美一些著名的乐队和歌手,在这个节目中我第一次听到了Nirvana、Red Hot Chilli Peppers、Pearl Jam、Def Leppard、Dire Straits等等喜爱或曾经喜爱的乐队和歌手,它在我刚入门的时候对我的眼界拓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电台节目是北京音乐台张有待的“新音乐杂志”。北京音乐台是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比中波的天津台好得多,而且与天津台以主流音乐为主的风格不同,张有待节目的自由度很大,基本反映了他不错的个人音乐口味,所以开播以后我很快就成了张有待的固定听众。张有待也是个挺有性格的DJ,心情好的时候会滔滔不绝,不好的时候可能一个小时的节目里不说两三句话,他也会常做一些音乐专题,其中不少专题是推介大陆摇滚乐的,像张楚、超载、鲍家街43号等等都在他的节目中露过头。另外,有待也在北京音乐台有过其他栏目,像“午夜蓝调”、“龙声音乐时间”等,水平都不错。有待的节目,让我认识了许多出色的乐手乐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英式、美式另类、post punk、prog rock、老摇滚、迷幻等等等等…… 1997年以后,随着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也因为走上社会后身边环境的变化,我基本不再听电台广播了,但是那些曾经喜欢过的电台节目和电台DJ,会永远留在我记忆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09: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杂志是除电台音乐节目以外另一种重要的获取音乐方面讯息的渠道,对我有过较大影响的音乐杂志有两个:《音像世界》和《音乐殖民地(MCB)》。
首先说说《音像世界》,这本杂志在我听音乐的入门时期对我影响非常大,我至今保存着1990年~2000年的全部《音像世界》杂志,很少再去看它,保存它是为了更清晰的留住当年的美好记忆。
在90年代初的时候,《音像世界》是国内唯一一本介绍摇滚乐内容的杂志,《音像世界》当时的主编“阿瑟”对欧美音乐有着较深的了解,而且音乐品位不俗,通过他的介绍使我了解了很多出色的歌手和乐队。在1992年,《音像世界》推出了一个叫做“对话摇滚乐”的栏目,是章雷、王晓峰两个人以对话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对摇滚乐的主要发展史进行介绍,我通过这个栏目对摇滚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它的轮廓有了一个朦胧的了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对话摇滚乐”内容较粗糙甚至其中还有些写得有问题的地方,但是在当时资讯极为贫乏的环境下,写成这样已经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应该说“对话摇滚乐”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全面介绍摇滚乐的文章。90年代中期,是《音像世界》杂志最辉煌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它介绍了大量出色的欧美音乐,为大陆的歌迷了解摇滚乐起到了很大作用。到了90年代末,随着获取资讯途径的增加和《音像世界》杂志内容趋于浅薄和保守(浅薄指追星、时尚等无聊内容增加,保守指编辑的音乐口味一成不变对新的音乐形式反应迟钝),《音像世界》开始没落,几次改版其内容都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到今天这本杂志已经失去了影响力(2006年它和滚石杂志的合作让我有所期待,但出来的内容令我比较失望)。
另一本对我影响较大的音乐杂志就是袁智聪主编的《音乐殖民地(MCB)》了,大约是在1996年初,我在闲逛的时候发现了当时位于东四一个花店里的付雄唱片店,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音乐殖民地》杂志。当时看它的感觉像看天书:怎么里面大力推荐的音乐我绝大多数都没听说过呢?Tortoise、DJ Shadow、Verve、Beck、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Yo La Tengo……在今天这些都是对乐迷来说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不少人都收集了其中某支乐队的一部份甚至全部的专辑,但是在96年,恐怕没多少大陆乐迷知道他们。应该说,《音乐殖民地》为我和像我这样对音乐极为饥渴的乐迷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它让我们能与欧美乐迷几乎同步的了解最新最快的欧美音乐。我买的第一本《音乐殖民地》是1996年总评,这本杂志很快成了我的买碟指南,根据其中的介绍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歌手/乐队,按图索骥。袁智聪听音范围极宽,他对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都有涉猎,《音乐殖民地》在他的主持下以Indie、电子为主线,post rock、hip hop、gothic等为支线,是一本资讯性很强的中文音乐杂志。受《音乐殖民地》的影响,我的听音范围大大拓宽。香港回归后,因为殖民地这个词过于敏感,《音乐殖民地》改名为《MCB》,即Music Colony Bi-weekly的缩写。《MCB》曾经有三次试图进入大陆市场,第一次是与摩登天空公司合作的《摩登天空》,第二次是与《音乐天堂》合作的《前线音乐地带》,第三次是和通俗歌曲合作的《通俗歌曲-新音乐特区版》,可惜由于效果不尽理想,三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2004年,艰苦维持了10年的《MCB》停刊了,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着实很惊讶也很惋惜,冷静想想,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狭小的香港市场作一本小众的音乐杂志,一直不刊登和音乐无关的商业广告(当然也可能是没这个机会),没有稳定收益的结果必然是入不敷出无法坚持,袁智聪能坚持着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很让人敬佩。《MCB》停刊后,online版延续至今,不定期发表一些袁的乐评文章,但是online版的内容过于集中在indie方面(也许这才是袁智聪近年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失去了以前《MCB》的多样性,而且可能是online版用的心思不够,《MCB》时期就存在的乐评文章稍嫌公式化的瑕疵被进一步放大了,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总的来说,《音乐殖民地(MCB)》是我看过的中文音乐杂志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许它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至今还没有哪本中文音乐杂志能达到或接近它的水平。
其他看过而且至今还有些印象的中文音乐杂志还有《音乐天堂》、《我爱摇滚乐》、《通俗歌曲》、《HIT轻音乐》。大约在1996年开始看《音乐天堂》,2000年左右完全抛弃它。对我来说,当时的《音乐天堂》是《音像世界》的一个补充,这本杂志在1997~1999年期间办得不错,还出了副刊《朋克时代》、《自由音乐》、《盛世摇滚》,一度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三种副刊里我比较喜欢《盛世摇滚》,很讨厌《朋克时代》。《音乐天堂》比《音像世界》衰落的更快,2000年的改版使其一蹶不振。《我爱摇滚乐》我买过创刊号,完全是抱着对一本新生摇滚杂志的好奇去看它,不过在看过几期后,我发现它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就不再看了,这本杂志至今仍然很容易在报摊找到,寿命算是不短了。《通俗歌曲》的历史很长,记得是在80年代创刊的,不过它开始介绍摇滚乐大约是在1998年,当时杂志的内容还有些幼稚,而那时的我正混在海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时就用这本杂志打发时间,之后断断续续的看了很长时间。应该说,《通俗歌曲》在1998年改版后的发展还是很成功的,彭洪武和李宏杰主编期间杂志作的还是挺好看的,至少在目前,它应该是国内影响最大的一本音乐杂志。不过,自从主编李宏杰跳槽到《滚石中文版》以后,《通俗歌曲》的水平急剧滑落,现在已经不太值得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6: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这么好,自己我得顶起来 [s: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街中国

GMT+8, 2025-2-3 07:54 , Processed in 0.033159 second(s), 10 queries ,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