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男孩中国歌迷会.DNA.2019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0|回复: 7

[转载] 北宋人物相关(仁君宋仁宗,包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0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仁宗赵祯

所谓“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帝王敢以“仁”自称或被冠之以“仁”。

  赵祯晏驾后,庙号“仁宗”,之后的元、明、清,都有步宋仁宗后尘的皇帝,他们都成了“仁宗”,但没有一个能追赶上宋仁宗所实施的“仁政”。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惧怕大臣的皇帝

  记者在永昭陵遇到一个当地女郎,问她:“这是什么?”答:“宋陵呀1问:“谁的陵墓?”答:“赵匡胤的1

  其实,永昭陵是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宋仁宗可能是北宋9位皇帝中知名度较低的皇帝之一,但他驾崩时,人民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当讣告送达辽国时,大辽的皇帝也十分难过,将仁宗送给他的御衣“葬为衣冠冢”,岁岁祭奠。时人路过永昭陵,在陵寝的墙壁上题诗写道: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想想吧,如果皇帝不清明,哪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国家计委主任兼财政部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递上去了,仁宗也有点为难。最后他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没想到包拯还是不愿意,且谏诤更加激烈。

  仁宗有些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1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现在看来还很具政治远见的话:“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史载,仁宗情急之下把节度使说成了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会做皇帝的皇帝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场社会改革,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能让柳永这样放浪不羁的人不计前嫌且大唱赞歌,除却仁宗,还能有哪个皇帝能做到呢?

  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仁宗日理万机外,业余爱好不多,甚至面对女色,也把持得住,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仁宗的陵墓里有一件很特殊的随葬品,那就是他那纯白色的战马。”巩义市文物保管所副研究员傅永魁对记者说,“仁宗没有忘记战争,他养兵百万,不怒自威,以致‘边将无功更不能’,没什么大仗可打。金兵占领中原后,曾大肆盗掘宋陵,但因为慑于宋仁宗的威名,他们独独没有对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我想,哪一天发掘昭陵地宫时,仁宗的战马遗骸可能还会被发现。”


宋仁宗的生母是谁

  喜欢看包公戏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包公外出巡视,行至半路,突然一阵怪风吹落了他的帽子。包公觉得这风来得蹊跷,就跟随骨碌碌向前滚动的帽子来到一座破窑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虽然衣衫破旧,面容憔悴,却
不失大家风范。老妇得知来者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时,不由得双泪长流,一声“包卿”叫得包公大惊失色——这“包卿”可是普通人可以唤得的?原来,这瞎眼老妇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真宗皇帝的宸妃。因为她生下皇子,遭
人陷害,诬为生下怪胎的妖孽。多亏宫人冒死相救,才逃出深宫,隐姓埋名至今。

  可怜她身为国母,却不能母子相认。包公起先不敢相信,但看过老妇取出当年真宗皇帝留给她的王佩,才知老妇所言是真。于是将她带回京城,并设计使仁宗认母,使奸人受惩。这就是由包公追“落帽凤”引出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故事虽是虚构,但并不是完全捕风捉影,宋仁宗的生母问题,确曾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谜,而宋仁宗终生未能与亲生母亲相认相亲。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宸妃姓李,原是宋真宗刘德妃的侍儿,庄重寡言。

  生下仁宗后,进为才人,后为婉仪。当时,刘德妃被立为皇后,因无子,就把襁褓中的仁宗认为自己的儿子,命杨淑妃保育,而李婉仪却失去了亲自抚育儿子的资格。宋仁宗即位后,李氏默默地处在先朝嫔御之中,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
的表现,其他人因畏惧刘太后的威势,也不敢对仁宗道出真相。因此,仁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刘太后所生,呼之为“大孃孃”,称杨淑妃为“小孃孃”。母子间一直感情融洽,嫌隙不生。

  明道元年(1O32),李氏病重,方进位宸妃,不久即病故,享年四十六岁。

  刘太后准备用一般宫人的礼仪治丧,宰相吕夷简上奏建议丧礼从厚。刘太后惟恐在座的仁宗听出破绽,急忙引他走开,然后独自回到帘下,怒问吕夷简:“一宫人死,你提出厚葬,是否想离间我母子关系?”吕夷简从容回答说:“太
后若念刘氏之后,则丧礼宜从厚。”一句话提醒了刘太后:万一日后仁宗得知身世,痛感生母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迁怒于刘氏后人!于是,马上命令以一品之礼安葬。吕夷简又密令经办人员以皇后的服饰装敛,
并用水银宝棺,还对经办人员说:“日后别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次年,刘太后崩,宋仁宗号泣过度,茶饭不思。杨淑妃(此时已为章惠太后)劝他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一说是燕王告诉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于非命。”)仁宗方知自己身世,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
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溢章懿。又亲临所殡之处祭告,同时派兵包围了刘氏府第。到了奉先寺,启棺后,只见宸妃面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没有鸩杀的痕迹,才证实了传言之妄,于是撤去围兵,在章献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从此更
加崇敬刘太后。

  为了弥补一下对亲生母亲的愧疚之情,宋仁宗对李氏家族宠责甚渥,一再擢升太后之弟李用和的官职,还将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儿子李玮。可叹的是,宋仁宗虽然终于知母认母,但亲生母子一日也没能相聚,贵为一国之君,却陷此人
间悲剧,谜虽破,也留下终身的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2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拯 简介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发表于 2008-7-30 22: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米饭你还真的是锲而不舍啊~!
发表于 2008-7-30 2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饭很应景啊,贴了这东西
我们家乡的剧目《包公会李后》是很经典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9: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拯就做了1年多开封府府尹阿
发表于 2008-8-14 0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为什么包拯的帖子在情感区啊?
我喜欢少年包青天。
发表于 2008-8-14 18: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子耶。有很多人喜欢《少年包青天》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8: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展昭啊。。白玉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街中国

GMT+8, 2025-2-3 04:04 , Processed in 0.063317 second(s), 9 queries ,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