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男孩中国歌迷会.DNA.2019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4|回复: 12

[新闻] 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1月22日悉尼去世 享年8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7 1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梁羽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



东方早报1月26日报道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梁羽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80年封笔06年中风

1980年代在宣布“封刀”并旅居澳大利亚后,梁羽生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这几年,梁羽生的身体一直不太好,2006年回香港参加系列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在去世前,梁羽生也一直在疗养院中疗养。他于2009年1月22日因病在悉尼不幸去世,享年85岁。

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代表

梁羽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在此之前的旧武侠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的先后登台,其读者从最初的底层人士发展到社会各阶层,并为广大华语读者追捧,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与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

对于“武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了35部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人物,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高度评价“同行”金庸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但是,两人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声和认知度远在梁羽生之上。封笔之后的金庸,仍成为媒体的焦点,其作品也反复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在澳大利亚隐起来。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评价比较高。 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大师生平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念国际经济,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从报纸上的口水仗最后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时任《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乘着比武的热潮,让梁羽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被公认为是新武侠之始。从1954年开创“ 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其中包括《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发表于 2009-1-27 1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85岁,还是可以了.来膜拜下.
发表于 2009-1-27 14: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shi a 年龄差不多了啊。
发表于 2009-1-27 16: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大师啊!快要忘记了~
发表于 2009-1-27 1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听我妈她们说她们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白发魔女传》!原来是他写的,膜拜~
发表于 2009-1-27 18: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一记 虽然没有看过他的小说 = =
发表于 2009-1-27 18: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小说,我只看他的书。。。
哀悼下
发表于 2009-1-27 19: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新闻了~~~~~~也算长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发魔女阿。。唉~~
发表于 2009-1-27 2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诶....哀悼一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街中国

GMT+8, 2025-2-3 21:58 , Processed in 0.041318 second(s), 8 queries , APCu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